导 航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工作动态

【个性培养周】“档案工匠“进课堂 “工匠”精神代代传

时间:2020-11-18浏览:498

2020年11月13日,社会历史学院邀请福建省首届“档案工匠”——福建省档案馆信息与技术处林月娥副研究馆员为个性化活动周助力,举办了以“福建省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与成果”为主题的讲座。

 

首先,林月娥老师为档案学子展示了福建省馆档案数字化成果。她用一连串的数字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过程。2013-2015年,完成民国档案数字化750万画幅。2015年,省馆获得5500万元馆藏档案数字化专项资金,计划用8年的时间完成全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。2016-2017年,实施了馆藏档案数字化专项一期,实现1028万画幅档案的数字化,完成了民国档案和民间资料全部数字化的任务。要知道在8年间要实现数字化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巨的过程,需要极为周密的规划、人员的耐心、精湛的技术、始终如一的坚持。

其次,林月娥老师分析了当前档案数字化的法律、法规和标准建设情况。《全国档案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,新修订的《档案法》都从国家层面强调了数字化的重要性。

随后,林月娥老师从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七个流程出发,分别向档案学子们讲述了流程管理、人员管理、场地管理、设备管理、数据管理、档案实体管理和工作文件管理。每个流程都有严格的要求以确保档案管理无误精准。

最后,林月娥老师向档案学子介绍了档案数字化加工的两种模式。传统模式先著录再扫描,这样易于操作且纠错成本较低,改正的工作量小;但是这样的数字化并不利于实体保护,易使案卷散乱,目录图像挂接差错频出,且进度缓慢,只适用于数量少、规模小的情况。档案数字化的新模式——先扫描再著录,新模式便于一体化管理,模块化运行,且利于重难点突破;但是新模式太依赖于技术,对技术的要求很高,管理难度也变大了,纠错的工序也增加了,需要更加耐心细致且有技术的人员。

通过聆听此次讲座,档案学子们收获满满,要做好档案数字化工作,需要工匠的雕琢和严谨态度,需要统筹规划,需要严实数字化监理模式,需要详实数字化工作标准,需要压实数字化质量效率,全面筑牢数字化生产安全防护体系。看似简单的数字化工作,却包含了如此大的学问。档案工作平凡的岗位,也有出彩的人生。

在现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,档案学子更要坚持档案工匠精神,培养作为一个档案人的职业素养,不忘初心,忠于档案。

北宋时期欧阳修于《卖油翁》中曾言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”,但是这手熟背后是多少次的磨练造就的,需要档案学子学子们加以深思。今日的讲座让档案学子们深刻体会到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箴言的价值。传承工匠精神需要脚踏实地,从小事入手,以科学、专一的精神雕琢每一个细节!愿档案学子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,怀揣初心,传承精神,描绘兰台新篇章!

(社会历史学院)

返回原图
/